n整个周末王浔除了和顾安一起回了老宅吃饭之外,全部时间都投入到展览的最后筹备中。终于周一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,洒落在博物院门前新展公告上。王浔站在展厅里,不断地整理着自己身上的衣服。他看着同事们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,鲜花、红毯、灯光。“紧张?”顾安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,同时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递到了王浔面前。王浔接过咖啡,感受着杯壁传来的温度:“有点。我现在看到这么多媒体在院里就有点怕。”顾安皱着眉,伸手替他整理领带:“你看,这周围的一切都有你努力的印记,而且这么有意义的主题,媒体肯定会蜂拥而至。”顾安顿了顿,“再说,我不还在这吗?他们不敢造次的。”王浔沉默着没说话,只是任由顾安打理他的领带。顾安看出了他的心思:“别担心啦。你准备了这么久,一定会成功的,大家肯定会喜欢。等等上台不还有文恩吗?”说完,他拍了拍王浔的肩膀,“我也要去外面的观众席了。”很快开幕式正式开始。博物院院长首先致辞,高度评价这次展览对促进文化交流的意义,还提到“记忆交换”这创新概念,台下不少记者都展露出兴趣,开始低头记录。“下面,我们有请本次展览的主策划人蔡文恩女士,还有来自豫省的王浔先生,为我们介绍展览理念。”掌声中,蔡文恩和王浔从舞台两边走上台。聚光灯下,王浔看不清楚台下观众的样子,但还是可以感受到有一股炙热的目光在关注着他,这让他冷静不少。“意识,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”王浔的声音起初有些发颤,但随着和蔡文恩你一来我一句的对话式介绍,他渐渐找回了感觉,他意气风发地说着理念,介绍的最后文恩说道:“希望通过分享个人记忆的方式,消除隔阂,建立共鸣。”,随即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致辞结束后是简短的剪彩仪式,王浔和文恩站主动退到最旁边站一起,他看着站在院长旁边的顾安,心里是说不出来的感觉,应该是骄傲吧?可能也有欣慰。媒体区的闪光灯此起彼伏,王浔看到不少记者正在对着台上拍照。就连冤枉他的罪魁祸首文周报都挤在人群中拍摄,这一切都像是一个梦。开幕式结束后,观众开始有序入场参观。一群记者围在文恩和王浔身边,“王先生,能带我们参观一下‘记忆’展区吗?”一位女记者说道,接着其他记者也开始应和。“当然可以,”王浔领着媒体们走向展厅中央的环形区域,他朝不远处的陆凯舟使了个眼色,他走了过来配合王浔演示过程。他站在机器前录制自己的记忆故事,然后又去“记忆海”里随机点了一个其他人的记忆片段。最特别的是他虽然拍的是视频,但是最后系统会处理内容,将其转化成为文字,并配上与故事内容关联的动画,全息投影到中央的“记忆墙”上。媒体们发出赞叹:“这个创意太棒了,虽然我们生活在不一样的环境中,但是对亲情、乡愁的感受都是相通的。”王浔微笑着点头,目光却在寻找顾安的身影。他发现顾安正站在一个白发老人身边,两人似乎聊得很投机。老人对着记忆墙指指点点,顾安则不时点头。王浔隐约记得,那位老者当时也有在蔡教授的团队里为他证明。文恩也走了过去开始寒暄,这更是引起了王浔的好奇。可王浔没办法摆脱媒体们,只能拉着陆凯舟一起为他们解答各类问题。时间飞逝,眼看着时间马上来到正午,媒体的长枪短炮终于离开。王浔站在人潮渐退的展厅,想寻找顾安的身影,可走了好几圈都没看到。他想,等着也是无聊,就走到记忆区的后台操作台前。系统内已经有不少观众录制的记忆,其中一段视频引起了他的注意,一位老兵讲述着对故乡的思念,说到动情处,老人哽咽着展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,那是他离家时急忙揣兜的与母亲的合影。这段视频旁边,是另一位老人分享的故事,她讲述着宝岛亲戚第一次回乡探亲时的场景,说到全家人抱头痛哭的瞬间,声音同样颤抖。两个看似不同的故事,却奇妙地呼应着同一种情感。王浔的眼眶有些湿润。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,通过最朴实的个人记忆,展现两岸民众共同的情感纽带。“恭喜啊,展览很成功。”顾安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,王浔这才发现他已经站在自己身后。“嗯,只要有人喜欢就好。”王浔指着屏幕上的留言板块,“你看这些观众的反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