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年春,巴达维亚的海风吹拂着王府庭院里的老榕树,枝叶间漏下的阳光洒在萧如薰的银丝上。他坐在藤椅上,翻看着萧承泽送来的南洋政务报告——南澳省的玉米亩产突破两千斤,印度棉纺厂的棉布远销非洲,蒸汽船队已开通十条远洋航线,连欧洲的法国、意大利都派使者来求通商。
“父亲,”萧承泽走进庭院,手里捧着一份新的蒸汽船图纸,“宋主事改进的‘巨鲸号’蒸汽船已经试航成功,能载五百吨货物,速度比‘致远号’还快三成,以后去欧洲只要两个月就能到。”
萧如薰接过图纸,指尖划过船身的结构——蒸汽动力装置更紧凑,货舱采用分层设计,还新增了专门存放火器的舱室。他笑着点头:“好,让水师先订造五艘,用于保护远洋商队。另外,让通商司跟法国使者谈,他们要的丝绸可以给,但必须用美洲的烟草和欧洲的玻璃工艺来换。”
萧承泽应声记下,又递上一份军情报告:“马六甲的探子回报,英国和西班牙在欧洲开战,英国想借咱们的港口停靠战船,还愿支付十万两白银作为租金。”
萧如薰眉头微抬——欧洲列国混战,大明若卷入其中,只会损耗国力。他沉吟道:“告诉英国使者,港口可以借,但只能停靠商船,不许战船入港。另外,要跟他们说清楚,大明保持中立,不会帮任何一方。”
正说着,库鲁的儿子阿木匆匆赶来,脸上满是喜色:“萧王爷!南澳省发现了大铁矿!矿石的品质比之前的还好,宋主事说,有了这批铁矿,咱们的蒸汽船和火器能造得更快了!”
萧如薰精神一振,立刻让人备车,去南澳省查看铁矿。抵达达尔文湾时,宋应星正带着工匠们测量矿脉,看到萧如薰来,连忙迎上来:“王爷,这处铁矿储量至少有百万吨,而且靠近港口,开采后能直接装船运到巴达维亚,不用再长途运输了!”
萧如薰蹲下身,捡起一块矿石,在手中掂了掂——质地坚硬,泛着金属光泽。他对身边的萧承泽说:“立刻组织人手,在这里建大型冶铁厂,用蒸汽动力带动采矿机和熔炉,争取半年内出铁。另外,从水师学堂挑一批懂技术的学员来,跟着宋主事学习铁矿开采和冶炼。”
萧承泽点头应下,阿木则兴奋地说:“王爷,部落里的青壮都愿意来帮忙!咱们还能在铁矿附近建村落,让族人一边采矿,一边种地,再也不用靠打猎过日子了!”
萧如薰拍了拍阿木的肩膀:“好!让族人都来,大明不会亏待你们。冶铁厂建成后,会给大家发工钱,还会建学堂和医馆,让孩子们能读书,让老人们能看病。”
这年夏天,南澳省的冶铁厂正式开工。蒸汽采矿机轰鸣着钻进矿脉,铁矿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熔炉,铁水顺着沟槽流入模具,凝结成一根根坚实的铁锭。萧承泽每天都守在冶铁厂,跟着宋应星学习技术,从矿石筛选到铁水冶炼,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。
萧如薰偶尔会来视察,看到儿子熟练地指挥工匠们调整熔炉温度,心中满是欣慰——萧承泽已从当年的少年,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海疆守护者。他知道,自己年纪大了,南洋的未来,终究要交给这些年轻人。
八月,京城传来消息:崇祯帝派使者来南洋,册封萧承泽为“南洋世子”,允许他参与南洋军政事务,还带来了三千名工匠和农学家,协助南澳省的开发。
册封仪式当天,巴达维亚港张灯结彩。萧承泽穿着世子蟒袍,跪在码头接旨,使者高声宣读圣旨:“南洋世子萧承泽,聪慧果敢,通晓军政,特命其协理南洋事务,待萧如薰百年后,承袭‘天下海疆都总管’之职,守护大明万里海疆……”
仪式结束后,使者拉着萧如薰的手,说道:“王爷,皇上说,您镇守南洋三十年,劳苦功高,想召您回京城养老,南洋的事就交给世子。”
萧如薰笑着摇头:“多谢皇上美意,但我离不开南洋。这里有我的弟兄,有我的百姓,有我一辈子的心血。等我走不动了,就在巴达维亚建个小院,看着世子把南洋治理得更好,看着大明的海疆永远繁荣。”
使者无奈,只好带回萧如薰的答复。萧承泽走到父亲身边,轻声说:“父亲,您放心,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和皇上的期望,守护好南洋,守护好大明的海疆。”
萧如薰点头,从袖中取出一枚令牌——令牌上刻着“海疆总管”四个字,是当年天启帝赐给他的。他将令牌递给萧承泽:“这枚令牌,代表着大明海疆的兵权。你拿着它,不仅要守住这片海,还要开拓更多的商路,让大明的旗帜飘扬在更远的地方。”
萧承泽双手接过令牌,紧紧握在手中,眼中满是坚定。
崇祯十年冬,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波及南洋——西班牙的战船在马六甲海峡拦截了英国的商船,还误击了一艘大明的货船,导致船上的丝绸和瓷器全部损毁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萧承泽接到消息后,立刻召集军政官员商议。陈麟建议派水师战船去马六甲,武力震慑西班牙;张万邦则认为应该先与西班牙交涉,要求赔偿损失。
萧承泽看向父亲,想听听他的意见。萧如薰坐在主位上,缓缓说道:“武力是最后的手段,先派使者去西班牙的通商点,要求他们赔偿损失,还得签下‘永不拦截大明商船’的契约。若是他们不答应,再派水师出征不迟。”
萧承泽点头,立刻派使者去西班牙通商点。西班牙使者起初还想推诿,后来听说大明水师已在马六甲集结了五艘蒸汽战船,只好同意赔偿——不仅赔偿了大明货船的损失,还支付了五十万两白银,承诺永远不拦截大明的商船和盟友的商船。
解决了西班牙的事,萧承泽又着手开拓非洲商路。他派郑云海率领“巨鲸号”蒸汽船,带着丝绸、瓷器和火器,前往非洲东海岸。三个月后,郑云海传回消息:已与非洲的桑给巴尔部落建立通商关系,对方愿意用象牙、香料和黄金,换取大明的商品,还允许大明在非洲设立通商点。
萧如薰看到通商报告,笑着对萧承泽说:“做得好!非洲是块宝地,不仅有丰富的物产,还有广阔的市场。你要好好经营,让大明的商路遍布非洲,让非洲的百姓也能用上大明的商品,感受到大明的善意。”
萧承泽点头,又说:“父亲,我还想派工匠去非洲,教他们种植玉米和土豆,帮他们建冶铁炉。这样不仅能增进友谊,还能让他们有更多的物产与咱们交易。”
萧如薰欣慰地笑了——儿子不仅有军事才能,还有长远的眼光,这正是他最希望看到的。
崇祯十一年春,萧如薰的身体日渐衰弱,只能待在王府里休养。萧承泽每天都会来向父亲汇报南洋的事务,从冶铁厂的产量到远洋商队的消息,事无巨细。
这天,萧承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:南澳省的蒸汽船造船厂建成了,第一艘“南澳号”蒸汽战船已经下水,船上配备了三十门神威大将军炮和五十具连发火箭筒,战斗力远超传统战船。
萧如薰让儿子推着轮椅,去码头看战船。“南澳号”静静地泊在水中,黑色的船身透着威严,蒸汽烟囱冒着白烟,宛如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。萧如薰望着战船,眼中满是自豪——这就是大明的海疆力量,是他和无数人一辈子的心血。
“父亲,”萧承泽轻声说,“等您身体好些,我陪您乘坐‘南澳号’,去巡视马六甲和印度的通商点,让您看看现在的南洋。”
萧如薰笑着点头,目光望向远方的海平面——那里,几艘蒸汽商船正缓缓驶入港口,桅杆上的“明”字旗帜在风中飘扬。他知道,大明的海疆,会在萧承泽的守护下,越来越繁荣,越来越稳固;大明的传奇,会在一代又一代的海疆守护者手中,永远流传下去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上,也洒在萧如薰的脸上。他轻轻闭上眼睛,嘴角带着微笑——这辈子,他守住了南洋,守住了大明的海疆,没有辜负天启帝的信任,没有辜负百姓的期望。足矣。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