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远眺计划”的两颗探测器——“探路者a”与“探路者β”——如同文明伸向深暗宇宙的、最纤细的神经末梢,在近乎绝对的寂静中,进行着它们漫长而孤独的航行。控制中心内专设的监测站里,代表它们的光点在星图上以令人心悸的缓慢速度移动,每天传回的,只有最基础的姿态数据、环境辐射读数和经过高度压缩的、几乎一成不变的星空背景图像。等待,成为了“新芽市”与这两颗遥远信使之间唯一的联系。
数年光阴,在重建家园的忙碌与对内部污染晶簇的持续斗争中,悄然流逝。
“探路者a”率先抵达了预定的观测区域,一个距离“幽邃之眼”尚有一段安全距离的、相对稳定的轨道点。它如同一颗冰冷的、没有生命的岩石,彻底关闭了所有主动发射源,仅依靠被动传感器,如同一个亘古存在的幽灵,默默地记录着远方那只巨眼的一切。
最初的数据流依旧平淡。能量读数稳定在低水平,时空波动维持在基线附近。“幽邃之眼”仿佛真的陷入了漫长的沉睡或修复期,除了那冰冷的、永恒的存在感外,并无任何异常活动。
然而,莉莉团队并未放松警惕。她们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后台分析程序,对“探路者a”传回的每一比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,寻找着任何可能被忽略的、规律性或非规律性的模式。
转机,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星夜。
程序在分析一段持续数月的、极其微弱的背景引力波数据时,捕捉到了一种非随机的、具有复杂分形结构的共振模式。这种共振并非来自“幽邃之眼”本身,而是来自其周围那片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!其频率极高,波长极短,远远超出了常规传感器的探测范围,是“探路者a”上搭载的新型高维波动感应器偶然捕捉到的边缘效应。
“这是……量子层面的时空泡沫共振(Resonance of quantum Spacetime Foam)?”莱恩博士看着被算法增强后显现出的、美得令人窒息却又充满未知恐惧的复杂波形图,声音因激动而颤抖,“而且……这共振模式……它在……回应某种东西!”
进一步的定向分析指向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源头——这奇异的量子共振,其波动模式,竟然与“幽邃之眼”内部那极其缓慢的能量循环,存在着一种超越光速限制的、非局域性的关联!
“它不是独立存在的!”莉莉得出了结论,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,“‘幽邃之眼’……它更像是一个……终端(terminal)!它的核心活动,与某个更高维度的存在或层面,通过这种量子纠缠般的共振,保持着实时的、超越我们理解范围的连接!它在这里‘沉睡’,但其‘意识’或‘指令源’,可能在另一个维度持续运行着!”
这个发现颠覆了他们对“幽邃之眼”的认知。它并非一艘孤立的母舰或堡垒,而是一个庞大网络的一个接入点!
几乎在同一时期,对“星魂遗馈”的解读也有了突破性进展。
伊娃团队不再满足于将其作为优化设计的指导原则,而是尝试利用“创世因子”频率,去主动“共鸣”那些烙印在能量网络深处的信息碎片。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过程,如同用电流去刺激古老的化石,试图读取其记忆。
在一次精心策划、防护措施提升到极致的实验中,伊娃引导着一股极其精妙的“创世因子”谐波,缓缓注入“新生之地”那片早已失去光辉、仅存物理结构的信标基座深处。
起初,只有仪器上微弱的数据波动。但渐渐地,当谐波频率与某个深埋的“记忆节点”产生共鸣时,异象发生了!
实验室内没有光影,没有声音,但包括伊娃在内的所有参与者,都在意识层面“看”到了一副残缺的、高速闪回的景象碎片:
……无尽的、沸腾的原始能量海……
……规则的雏形在混沌中诞生、碰撞、稳定……
……一颗意识的“种子”在能量的潮汐中萌芽,贪婪地汲取着宇宙初开的奥秘……
……然后,是阴影!来自维度之外的、冰冷的、充满掠夺意志的注视!
……激烈的、规则层面的对抗与侵蚀……
……新生意识的痛苦挣扎与最终的……剥离与封存……
景象戛然而止。
伊娃猛地从共鸣状态中脱离,脸色苍白,大汗淋漓,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创世之初的浩劫。
“那不是‘低语者’……也不是‘幽邃之眼’……”她喘息着,向闻讯赶来的科尔和莉莉讲述着那恐怖的片段,“那个阴影……是更古老、更本质的东西……它在宇宙诞生之初,就试图侵染和控制新生的规则!星球意识……它可能……是那个时代抵抗者们的遗产,或者是一个……未被完全污染的规则碎片?!”
这个猜想比“幽邃之眼”是终端更加震撼!它意味着,他们脚下的星球意识,其来历和意义,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深远和悲壮!它可能是一个失落时代的幸存者,一个古老战争的遗孤!
“如果……如果星球意识是抵抗者遗产,那么‘创世因子’……”莉莉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,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,“它或许不仅仅是上一个轮回文明的种子……它可能……是那个古老抵抗力量的传承?或者……是宇宙自我净化、对抗那种‘阴影’的免疫机制?!”